登录/注册 搜索

端午纪念的不只是屈原

发布时间:Jun 7, 2019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25次


31.jpg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绿树阴浓夏日长,与夏日一起到来的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一直以来还有一个叫法,叫做端阳,这是为什么呢?

在民间传说中,端午纪念的是楚国忠臣屈原投江,在少部分地区除了祭祀屈原,还有一个人,就是伍子胥。

端午和端阳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起源于中国,原本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阳其实是端午节的另一种叫法,取于端阳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32.jpg


屈原和伍子胥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国时期任左徒、三闾大夫,在职期间进行变革,伤及了部分旧贵族的利益,加上君王听信谗言将他贬职,后来国家动乱内忧外患,屈原内心牵挂,最后楚国兵败,屈原心中含恨抱石跳入了汨罗江。


这一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同时也是现在流传最广的说法之一。对祭祀伍子胥的说法多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从时间上来讲伍子胥要比屈原的说法更加早一些,但并没有像屈原说法流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