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山水”二字其中的奥妙!
发布时间:Apr 24, 2019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35次
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画”的话题又不断被提及。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画中的“山水”二字绝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着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济;山是实、水是虚,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虚实相生的概念。直到隋唐时期,山水画才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著名的山水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等,他们隐居山林感受自然,过着自由的避世生活并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山水的诗篇,这是山水画得以独立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推动力。
曾刚山水画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达到了艺术的巅峰,笔墨的皴法已趋向成熟完备,画家可以用笔墨精微地表现出自然万象。但此时,画家画画主要还是为了表现客观的自然,通过高超的技艺描绘景物的真实存在。 在元代,画家们画山水不再是为了客观地去表现自然、再现自然,而是逐渐转化为主观地表现自己的心境。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用了四年,在此期间他画画停停,时断时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幅画记录了他的困惑与迷惘,精神世界的起起落落。在四年时间里,他悟出一点,就加一点上去,他画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画出了心态的变化以及对艺术的感悟。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应会感神是人与自然相互交流、呼应的过程。对于艺术家来说,与自然的对话是永恒的课题,在信息的互通中,当有灵感降临时,艺术作品就有了无穷的生命力神之所畅是人在自然中或在欣赏山水时会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愉悦和满足。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苏轼称王维的画与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舜民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既有表面的结合,又有内在的结合,表面的结合体现在依诗作画与为画题诗上,内在的结合体现在诗画意境上的结合,结合得好,相得益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则更为密切,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以书法入画,以书意入画则更常见,一幅画的题诗,题字与落款的好坏也绝好地体现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题得好,就有画龙点睛之妙,题得不好,免不了有佛头着粪的缺点。落款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是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抒发情感,又可以增加山水画的形式美感。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是书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为画面添色不少。
旭日祥云
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传统画科。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除这些外还有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西方风景画在创作中分为古典与现代,也分为薄和。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
就艺术而论,欣赏一件山水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山水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山水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 上一篇: 富庶的王朝改写不了历史的剧本
- 下一篇: 淇县人民政府县长马海澎到淇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