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剪纸”流传千年存于掌心的美

发布时间:May 27, 2019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23次


中国是剪纸艺术的故乡。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剪纸艺术。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绵延千里,时至今日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4.jpg

剪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了两点:其牢固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决定了其入选当之无愧;但这只是其一,其二则令人有些黯然,毕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名录。

5.jpg

喜鹊报喜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便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后来逐步发展,用有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称“窗花”)、门楣上(称“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的工具,一般只是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被称为“刻纸。材料用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已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6.jpg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7.jpg

八骏图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历经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对于不断变革的自然选择方式,从而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拉开了间距。

 8.jpg

现代剪纸


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