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传承千年那段佳话,念念不忘的和平之花!

发布时间:May 24, 2019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33次


绚烂神秘是吐蕃王朝的名片,在二百年时间里,它强横、豪劲、华丽、奔放、浓墨重彩,甚至当它猝然而亡,都给人无限遐想。

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能够称得上王朝的少之又少,但吐蕃王朝显然足以傲然在列。从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二年)八月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第一次在松州(今松潘)城下和唐朝比划过一次后,直到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溃止,前后二百多余年的时间里,吐蕃一直都是东亚、西亚结合部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势力。据唐史记述,其领土“尽据象雄、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等州,南临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这足以看出,吐蕃在其国力鼎盛期间,疆域扶摇万里,东攻大唐、西拒大食,在亚洲地区堪称鼎足而三。

2.jpg


如今追溯汉藏两族的交往史,不得不提的便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之事,这也是两族历史上和平交往的开端。在那个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时代,文成公主以一介弱女子之薄力,默默为两族人民和平交融提供桥梁,她的历史功绩和地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焕发出更为绚丽的风采。


和亲一事如今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原王朝势弱耻辱的象征,甚至辱之以“女人和金钱换和平”的丑名。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和亲一事自汉与匈奴开启,当时汉之国弱,确实有换取和平之意。然而自汉武帝北驱匈奴之后,游牧民族迎取中原王朝公主这种政治联姻便成了一种归附和保护象征。


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遣使于唐,唐太宗了解到高原之上竟有如此国家便立即遣使回应,见到唐使大喜的赞普便立即再次遣使赴唐求亲。然而唐太宗回应吐蕃是为外交礼仪,同时和亲之举均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对于一个新生且不了解实力情势的国家的和亲之愿,太宗自然不会答允。遭到拒绝的松赞干布大怒,便于贞观十一年(637)率领已经归顺的羊同举兵侵犯吐谷浑,大胜而归。吐蕃此举一面是报和亲不成之恨,一面也是乘机攻打觊觎已久的富裕的吐谷浑,此前已经遭遇唐廷打击的吐谷浑则根本无力抵抗吐蕃的进攻。


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册封远支宗室女为文成公主,命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使节领兵护送文成公主入藏。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文成公主一行自长安出发西行,文成入藏一途,艰难险阻车马劳顿,屡次险遭不测,幸得李道宗李大人持节护卫,吐蕃大相禄东赞足智多谋,得以克服天灾人祸,顺利到达抵达吐蕃境内。

3.jpg

时年二十四岁的松赞干布率军马于唐蕃交界柏海处亲自迎接。见到公主后的赞普极为高兴,对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为恭敬,同时于河源筑城以示后人。藏历四月十五日,吐蕃迎亲人马到达拉萨,唐蕃和亲自此达成。


文成公主的博学多才,对于吐蕃的开化影响巨大,最著名的就是松赞干布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下令废除了流传已久的赭面习俗,并派遣吐蕃的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和生活,学习汉族的先进知识和礼仪文化。


文成公主进藏后,将唐朝的医药、种植、纺织和书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藏地的百姓,不但帮助唐朝巩固了的西陲的边防,造福了边境百姓,更把汉族文化、先进技艺和科学传播到了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黠虏生擒未有涯,

黑山营中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后,唐蕃两国保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就是在唐太宗、松赞干布去世之后仍然维系了十年的和平。


文成公主在吐蕃一直生活到唐高宗二年(680),而唐蕃两国间的战争早从咸亨元年(670)年的大非川之战后便彻底爆发,期间双方还多次发动进攻,已经从曾经亲密的舅甥国转变成为争夺吐谷浑故地的百年劲敌。


文成公主作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以一己之力顺应国家、民族的大潮,纵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她为两国、两族的和平贡献也远非他人可比。


从政治层面来讲,其言其行,无不体现大唐至尊的荣耀,宣扬大唐朝廷的国威,并为大唐盛世的建立,五宾四海的臣服,大唐边陲的永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足以彪炳史册,名垂千古,万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