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
发布时间:Oct 23, 2019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17次
王阳明跟唐伯虎是同一时代的人,人人都知道唐伯虎,大概源于唐伯虎的风流趣事和周星驰的那部《唐伯虎点秋香》的经典影片。而知道并熟悉阳明心学的,多数都是智者。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1472-1528),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就华夏三千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被称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精神的楷模。从张居正到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再到曾国藩、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王阳明出身于状元之家,其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可以说这为王阳明的成长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文化基础。可惜的是,王阳明虽然有才华怀抱,但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方才建功立业,且功高震主又被弃用一旁,等到再次启用却因病而逝。从出生到弘治十八年(王阳明34岁前,),这一阶段,是王阳明博览群书、广泛吸取不同的思想资源,丰富其思想经历、历练其处事才能的时期。
12岁之前,在他的祖父王伦的言传身教之下得以启蒙并默诵群籍的。11岁时,因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在北京供职,他才随祖父来到北京,次年在书馆就读。就在12岁时,他即确立了以“读书做圣人”为“人生第一等事”的志向。这一志向的确立,为他此后全部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16岁他读到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立即付诸实践,去“格竹子”,结果使他身体染病,由此而体会到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或许有误,未必是通往“圣人”境界的坦途,开始对朱熹之说产生怀疑。 此后的十数年中,王阳明一直处于思想与现实的某种纠结之中。他既坚持作为“人生第一等事”的圣人志向,又苦于无法寻找到通往圣人之道的现实途径。他既出入于佛教道教,对二教思想均有精深领悟,又驰骋于文章辞艺,其诗词歌赋的成就,足与当时第一流文士相颉颃,同时又精读兵法,深加研习。他三次参加科举,直至28岁才进士及第。 明正德三年,王阳明任兵部主事因得罪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贵州龙场,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孤独、寂寞、苦闷、悲戚,后看淡尘世,转为淡定寂然,潜心参悟天地心理,心境日益明朗。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得孟子亲自授道,顿时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他从睡梦中跳起来,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的结果,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条件之下的喷然勃发,他真切地体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导致他与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在思想上的分道扬镳。与朱熹学说的分离,同时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为核心理念的心学哲学体系建构的起点。基于“心即理”的体悟,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成为他贯彻一生的关于“心即理”的实践原理。
正德元年至十年,这一时期,是王阳明经历极度艰难困苦而最终获得思想新生的时期,也是“阳明学”创立与早期传播的时期。 正德元年至十年,这一时期,是王阳明经历极度艰难困苦而最终获得思想新生的时期,也是“阳明学”创立与早期传播的时期。 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明朝的一种主流哲学思想,引爆了明朝后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阳明先生从此成为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但是,王阳明先生和宋代的朱熹在学术上有所不同,关于朱熹的争论几百年都没消停过,骂他的人说他是败类,捧他的人说他是圣贤,但无论如何,双方都承认这样一点: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哲学家。
正德十一年,朝廷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地方”,他实际所管理的地方,是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区域。在四省边界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众多的土匪武装,山头林立,四处劫掠,给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朝廷多次派兵征剿,但收效甚微。
王阳明到达赣州之后,旋即投入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实地勘察地形、了解道路交通情况、掌握敌人兵力部署以及各山头之间的相互联系、己方兵员及其作战能力、作战器械的预备等等,在切实掌握各方面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王阳明亲自选练民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严明军纪,发起了对四省边界区域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即“漳南之役”、“横水桶冈之役”、“浰头之役”,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彻底清除了四省边界广大地区的匪患。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阳明率军平叛,他打法诡异,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而且甭管敌军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优势,把对手围得水泄不通,也从不轻易进攻,而是把敌军困在里面,饿个半死,再诱使敌军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仅用40天就平叛了预谋8年之久的宁王造反,创造了军事奇迹。但这位王兄却并没有师出名门,全是自学成才。可谓是军事天才。 但军事上的旷世奇功并没有给王阳明带来个人的富贵利禄,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谋反之后,王阳明反而因此而遭受了种种诬陷与诽谤。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阳明实现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飞跃。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的心学哲学。
王阳明一生为官清正,从没有收过礼、也没有送过礼,处处为老百姓着想。
嘉靖元年至嘉靖七年十一月(1522年-1529年),这是王阳明生命中的最后七年,既是他的“致良知”学说获得广泛传播的时期。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驾崩,世宗即位。六月,王阳明应诏进京觐见嘉靖皇帝,但行至半道,又得到诏书谓不必进京,王阳明遂回到绍兴与家人团聚。嘉靖六年,朝廷忽又诏书数下,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前往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叛乱”。王阳明到广西后,经过了解实情,思、田并不存在“叛乱”事实,便将思、田事务和平解决了。而此同时,王阳明实地了解到,在八寨、断藤峡一带所存在的大量地方武装,倒是将来必为朝廷心腹之患,他运奇设谋,发起对八寨、断藤峡的征剿,不数月间,即迅速荡灭了两地的地方武装。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驾崩,世宗即位。六月,王阳明应诏进京觐见嘉靖皇帝,但行至半道,又得到诏书谓不必进京,王阳明遂回到绍兴与家人团聚。嘉靖六年,朝廷忽又诏书数下,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前往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叛乱”。王阳明到广西后,经过了解实情,思、田并不存在“叛乱”事实,便将思、田事务和平解决了。而此同时,王阳明实地了解到,在八寨、断藤峡一带所存在的大量地方武装,倒是将来必为朝廷心腹之患,他运奇设谋,发起对八寨、断藤峡的征剿,不数月间,即迅速荡灭了两地的地方武装。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创立了独特的心学哲学体系,以“心即理”为根本的理论基础,以“知行合一”为现实的实践方式,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而实现“天下万物一体之仁”为极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他的全部“事功”都可随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转换而烟消云散,而他的思想却历久弥新。王阳明去世之后,他的学说不胫而走,不仅遍满宇内,而且流播域外,对日本、韩国等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阳明也因此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毫无疑问,他的思想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作用。
- 上一篇: 彝绣传承,穿出指尖上的“神州锦绣”
- 下一篇: 淇县2019年“戏曲进校园”活动首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