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阎立本步辇图卷》,唐朝汉藏和睦的历史见证

发布时间:Nov 21, 2019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23次


21.jpg

唐《阎立本步辇图卷》


0
1


公元641年的一天,长安街道上人潮拥挤,热闹非凡。


因为松赞干布派使禄东赞来唐迎亲,这位吐蕃使者即将受到唐太宗的召见。


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接待中,双方的出席代表都是当时最具权利和地位的人士。


画家阎立本也在接见吐蕃使者的队伍中,年轻时他就跟随在李世民身边,见证了李世民从秦王到唐太宗的升级奋斗史。


阎立本的任务就是要画出一幅既能彰显唐朝繁盛强大,又能表现使者对大唐尊敬和自己民族尊严的历史性画卷。


阎立本是画界老手,年轻时曾绘制了为李世民夺取天下,立过大功的18个谋士的肖像;李世民继位后,他又奉命画了24 位唐朝开国功臣的肖像,并悬挂在宫廷的主要殿堂凌烟阁内。


所以这次重要的会晤场面记录,唐太宗李世民自然也就将任务交给他。


阎立本当然知道,这场会面,一国之君唐太宗才是焦点中的焦点,其他人只不过是陪衬,但他也知道,人物在构图中虽有主次,可没有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相呼应,那这幅画也没有现实意义


22.jpg

阎立本看到现场现状,思索片刻,他的脑海里已经知道该如何动笔。


只见画的右侧,唐太宗坐在步辇中,后面宫女簇拥,太宗神态安详,面目俊朗,目光深邃,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宫女们的娇小,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的体态更好的突现出了太宗的至尊风度。


画的左侧则以唐朝典礼官、使者禄东赞等为主,并以禄东赞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

23.jpg


这样一幅画作,不仅记录了唐代初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历史事件,还映衬出大唐和吐蕃文化交流史上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0
2


但这幅和谐的吐蕃迎亲图的形成,也有一段必要的前提小故事发生。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传唱一千三百多年,至今仍受到当地和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但一开始,唐太宗并不同意与吐蕃和亲


在吐蕃成立的时候,正值是唐朝实力最强大的时期,很多国家都派遣使者,到长安朝贡,想和唐朝建立友好的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技术。

24.jpg

与唐朝建立友好的关系,最直接的方法也就是和亲,也唯有通过和亲才能够更好的得到唐朝的庇护。


松赞干布提出和亲的首要目的不排除是为了寻求唐朝的庇护,且当时的吐蕃才刚刚建国,也是第一次与唐朝交往,地处边远地带,对唐朝的威胁极小,于是唐太宗就拒绝了松赞干布的和亲。


当吐蕃的使者从唐朝归来,由于是和亲的任务没有完成,为了能够逃脱惩罚,这位使者便编了一套谎言,他说和亲的失败都是吐谷浑可汗从中作梗。


松赞干布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召集了全国的大军出击吐谷浑。成功之后,又把自己的军队驻扎在了松州。

25.jpg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向唐朝提出和亲,并威胁唐朝,如果不同意,便继续挥军南下。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形,立马就派遣了数万的精兵反击,最终松赞干布被打败。


看到大唐的作战能力,松赞干布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聪明的他明白,硬碰硬肯定不是明智之选。


此后松赞干布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向唐太宗请罪,并用和亲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对大唐的尊敬。


一代君王李世民当然也知道少一个敌人,就多一份安定,用和亲换来大唐的边疆安定,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唐太宗便同意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这才有了后来的步辇图,有了文成公主进藏,有了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