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柳编非遗传承人张贵堂 一折一弯,编织出精与美

发布时间:May 9, 2021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16次


11.jpg

“编柳条为之,缘以竹片。小者曰笆斗,亦曰三笆,又有四升斗,搀箕蒲篓……”自古诗中就有对柳编的记载,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在淇县卫城路居住的张贵堂就是一名老手艺人,也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技艺的传承人。5月5日,记者走进张贵堂的家,听他讲述柳编技艺的传承故事。


柳编技艺六代传承

今年67岁的张贵堂祖籍在淇县西岗镇卧鸾村,从父亲到爷爷再到曾祖,都是柳编手艺人。“我从小跟着爷爷学柳编,村子里的人大多数会柳编。”张贵堂说,卧鸾村柳编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柳编专业村。

  20世纪上半叶,当时卧鸾村是家家有窨井。“我爷爷就在街上摆摊,那时候柳编制品的种类不算多,主要是凉席、背篓、簸箩等大件。到我父亲时,开始编箱子、筐子、篮子,还是用的绿条子,也就是不去皮的柳枝。到我这一代,柳编要求就高了,去了皮的柳枝编成花瓶、小篮子、小茶壶……种类更多,做工更精细,一根针都不能漏下去。”说着,张贵堂拿出柳条,像往常那样操作起来。

雪白丝滑的柳条在他的手中有节奏地舞动,经过串底、打底、上腔、收口等十几个步骤,一件既实用又精美的柳编制品渐渐形成……张贵堂说,他们家的孩子们也都会柳编,孙子、孙女在课余时间常坐在他身边编筐子、篮子……“我常和孩子们讲,这是老祖宗的手艺,我们要传下去。”在张贵堂家,柳编技艺已传承了六代。


柳编制品曾出口国外

知道记者前来采访,街坊邻里也来到张贵堂家中。“老张的手艺是一绝,他编出来的东西不仅好看还好用,小篮子、小筐子,小米放里面都不会漏。”“老张的东西可有大用途,还有出口国外的,可是咱们的骄傲!”邻居们你一句我一句介绍着张贵堂和他的柳编技艺。

张贵堂告诉记者,他做的柳编制品曾在1975年时被淇县一家外贸公司选中。“刚开始我做了几个样品,外贸公司拿着送到了俄罗斯,那时候的东西都有编号,我的柳编制品编号为3号,后来对方说要几百个。”张贵堂说。

“断断续续供应了好几年,最近这几年我又接到了沙发扶手的单子,也会出口国外。”张贵堂的家中铺着红色的地毯,他说沙发扶手比较大,害怕编制过程中有磨损,就为它们铺上了红地毯。


传统手艺人的学习与创新

为了让能更好地传承这项技艺,张贵堂讲起他曾到郑州轻工业大学进修的事儿。“去参加学习的年轻人不多,老头子可不少!”张贵堂笑着说,2019年,他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普及培训班”。不但拓宽了他的创作思路,还现场展示了来自鹤壁淇县的柳编技艺。

“我现场编了一个小筐子,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学习柳编的阵营,这让我感到很骄傲,尤其在讲鹤壁文化的时候,心里那个高兴!”张贵堂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手艺而自豪,为大半辈子的坚守而骄傲。

“在课堂上,一位教授在讲到创新时说,花瓶里的花枯了,花瓣就落下来,如果设计一个带有托盘的花瓶,就解决了收拾花瓣的问题。”张贵堂告诉记者,他当时记在心里,回到家就开始编制带有托盘的花瓶。

  最近,张贵堂还创新编制了柳壶、柳瓶等柳编作品。记者注意到,他粗糙的双手,指关节弯曲且粗大,但这双手,编出了柳编的精和美,也正是有了像他这样的手艺人,才能将柳编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