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年画大汇聚,集怀旧与情怀于一身,牵起你童年的美好回忆
发布时间:Dec 4, 2019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3次
提到年画,
大家是不是都会想起小时候,
每到旧岁新年之交,
家里就会装饰上簇新鲜亮的一幅幅画,
白胖胖的娃娃、笑眯眯的寿星、
辟邪禳灾的门神、
仙气飘飘的八仙过海......
各种浓墨重彩、象征吉祥富贵、
祈祷丰收、驱妖除怪的年画
贴满了大门到厅房,
给千家万户的新春增添了
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象征着几千年来老百姓的一份信仰。
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农历新年贴门神,相当于为自家宅子聘请了“神界保安”,能驱凶避邪、镇宅护家。
在门神之中,成名最早的是神荼、郁垒两兄弟。
据中国古书记载,传说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兄弟,每天在桃树下检阅百鬼,若发现恶鬼危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于是,后人便画出他们的画像贴在门上用以辟邪祈福,年画由此而来。
年画的发展历程
▲杨柳青年画《自强传 学堂图》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老鼠嫁女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
▲杨家埠年画
在清代年画进人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抗战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的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它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鼓舞了军民士气,打击了敌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
许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
▲桃花坞年画
年画的制作方法
年画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人工绘制、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画、石印、胶印等。
一般说来,套色木版年画有四道工序:
1. 画师起稿,将定稿用白描法画在毛边或薄绵纸上;
2. 刻工将画稿的反面,用粉糊粘在刨平的木版上,刻出墨线版,先印出几幅墨线画样;
3. 在画样上点出颜色,刻工再按点出的不同颜色,分别刻制出几种颜色的套印版(一般不超过5块);
4. 刷工将墨线和套色版准备齐全后,将白纸数百张固定在刷印图案的位置上,再将画版仰放在纸的左边,将纸覆在涂匀颜料的画版上,再用棕刷平刷画版上的纸。如此刷完,再换另一颜色版,依样刷印,直到全部画版刷完。
年画的种类
1. 门神类:
新年贴在门上的年画叫门画,它是年画的最早的形式。
2. 吉庆类
这类年画直接表达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3. 风情类
表现民间生活的年画,是民间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4. 戏曲类
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其形式类似于连环画、组画或者文学插图。
5. 符像类
以神像和符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旨在驱邪纳祥的年画,但随着迷信思想的破除而成了历史的遗迹。
6. 杂画类
包括灯画、窗画、拂尘纸、桌围画、糊墙纸、布画、花鸟字及月份牌年画。
年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注重人物的情趣和造型。与民俗密切相关,寄托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等愿望,体现了民众的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年画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
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其中杨柳青的清秀、桃花坞的典雅、绵竹的艳丽、杨家埠的粗犷,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杨柳青年画
2001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的“桃花坞模式”培养年画传承人,在全国工艺美术高等院校中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先河。
2002年,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进行持续的全方位、大规模田野普查;2006年,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绵竹年画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汾年画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它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
年画的主题,随着不同年代不断变化。它充分地表现了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历经了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主题,延续到了21世纪的今天,汇聚成为一种意义——迎福纳祥。
- 上一篇: 【今日大雪】万物潜藏,至此而雪盛
- 下一篇: 【文化要闻】文化馆就该“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