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内藏机关,被人操纵的千年艺术
发布时间:Mar 25, 2019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43次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
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提到木偶,现在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那个调皮可爱,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的匹诺曹。而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想到的是每逢重大节日的时候,那些在简易平台上表演的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源于汉、兴于唐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三国魏明帝时,木偶人已能表演各种杂技动作。
南北朝的木偶戏又叫:“郭秃”。相传有个秃顶性郭,行事滑稽突梯,后来演傀儡戏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导戏中歌舞,插科打诨。
北齐后主高纬非常喜欢木偶戏,常让艺人在宫中演出。当时傀儡戏还流传到高丽国。到隋代木偶戏基本成型。
在唐代,文化繁荣异常,木偶戏得到迅速发展,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制作技艺也非常高超。
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唐玄宗李隆基还有一首写木偶戏的诗。
《傀儡吟》
唐·李隆基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到了宋代,木偶剧的发展达到鼎盛,史料留存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盛录》都有详实记载。此时“木偶戏”出现说唱艺术多种题材,有了成熟的表演戏剧曲目。而且区分了不同的木偶艺术流派。
明清木偶戏进一步流传全国,繁荣热闹,百花齐放。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不同派系的木偶表演,比如福建布袋木偶与提线木偶,陕西合阳线戏,四川木偶……各具特色,所谓“杖头木偶遍布四方,宫廷与民间并盛”。
木偶,雕绘的戏剧角色,为人操纵的戏具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 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这些不同流派的木偶或行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同时出现了众多闻名于世的木偶雕刻大师。 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度,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轨迹,大体分三个阶段:
1. 三雕七画阶段
由艺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画脸。
2. 雕绘结合阶段
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这两个阶段。
3. 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
现、当代木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这是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时代在进步,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逐步被新事物所取代。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戏蕴藏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是民俗艺术的精粹,也承载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 上一篇: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下一篇: 淇县文化馆2019年春季免费艺术培训课报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