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演艺”到“城市IP”淇县廊桥音乐会的品牌化探索
发布时间:Jun 20, 2025 | 作者:淇县文化馆 阅读次数:2次
一、基本情况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淇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街头演艺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此背景下,淇县创新推出“廊桥音乐会”活动,依托朝歌夜弦乐队每周五、周六晚在风景优美的淇县沬水河廊桥举办公益演出,同时邀请本地音乐爱好者参与,涵盖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独具特色的街头演艺品牌。 自活动开展以来,淇县廊桥音乐会已成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参与度最高的文化活动,累计演出场次860余场,吸引观众近26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氛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该活动也促进了本地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淇县文化惠民工程的亮点品牌,先后被河南卫视、河南日报、鹤壁日报、鹤壁电视台等媒体报道20余次。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确保活动可持续性 1. 政府统筹协调,提供政策支持 淇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廊桥音乐会的举办,将其纳入全县文化惠民工程重点任务,由县文广旅局牵头,联合宣传、财政、城管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场地、资金、安保等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配备专业音响灯光设备,定制演出服装,改造提升演出场地。 2. 引入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来源 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企业赞助和社会捐赠,探索“政府补贴+市场运作”模式,确保活动可持续开展。同时,鼓励本地文化企业、艺术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提升演出品质 1. 多样化演出形式,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音乐会涵盖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有高雅艺术,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表演,确保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 2. 邀请专业团队+培育本土人才 一方面,邀请知名艺人、乐队参与演出,提升活动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本土文艺人才,为民间艺术团队、校园乐队、社区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促进本地文化人才成长。 3. 结合节庆主题,增强互动性 在传统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策划专题音乐会,如“五一、国庆专场”“中秋民乐会”等,增强节日氛围。同时,设置观众互动环节,如即兴表演、音乐知识问答等,提高群众参与感。 (三)优化场地,强化宣传,扩大影响力 1. 打造特色演出场地 选择淇县沬水廊桥作为固定演出地点,依托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营造“音乐+文旅”的独特体验,使音乐会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2.全媒传播扩大品牌影响 构建“线上直播+短视频+专题报道”的立体传播矩阵,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扩大影响力。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张贴海报,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组织乐队开展文艺下乡演出,提高群众知晓率。 3. 打造文旅融合品牌 举办“廊桥音乐会”文旅促消费等主题活动,邀请知名音乐人参与演出;打造“廊桥音乐会+非遗市集+特色餐饮”的夜间消费场景,带动周边夜经济;开发“音乐主题游”线路,将街头演艺与云梦山、朝歌遗址公园等景点串联,推出“夜游淇县”特色产品。 三、经验启示 (一)文化惠民要贴近群众需求,增强参与感 淇县廊桥音乐会的成功,关键在于其“零门槛、高质量”的特点,让普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文化演出。各地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时,应注重调研群众需求,提供多样化、接地气的文化产品,真正让群众“看得见、听得着、参与得上”。 (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形成长效机制 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难以长期维持高品质文化活动,淇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赞助、培育本土文艺团队等方式,形成了可持续的运作模式。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助力”的文化活动模式,确保长期稳定开展。 (三)文旅融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淇县廊桥音乐会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带动了旅游经济发展。这启示我们,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可以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活动的宣传不能仅依赖传统方式。淇县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有效扩大了廊桥音乐会的影响力。 淇县廊桥音乐会是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的创新实践,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模式,成功打造了一个高品质、可持续的街头文化品牌。该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未来,淇县将继续优化活动内容,扩大影响力,让街头音乐会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 上一篇: 当书法美术摄影集体"整活"…淇县这波七一献礼绝了!
- 下一篇: 征集:第六届鹤壁市民间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