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走进省级非遗 | 淇县郝街村五调腔

发布时间:Jun 23, 2023 | 作者: 阅读次数:1次


淇县西岗镇郝街村五调腔历史悠久、剧目丰富,是当地群众非常爱看的地方戏,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五调腔又名“四股弦”,流行于我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原系“乐腔戏”,后陆续吸收了二夹弦、河北梆子、河南秧歌等,于1916年形成,因包括五种腔调故名“五调腔”。五调腔分为南北两大支流,河南省北部称为五调腔,河北省南部称为“四股弦”。


五调腔唱腔原生态、朴实自然,没有经过复杂的艺术加工处理,又因为五调腔传承大都是口口相传,所以唱词比较通俗易懂,容易记、容易唱,易于在老百姓中流传开来。服装、道具等方面与豫剧基本一样。


五调腔起源于山东省菏泽一带,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秧歌发展而成。1841年,山东省一个民间艺人和河北两个秧歌艺人,在威县创建了河北省第一个五调腔子弟班,遇有婚丧嫁娶,聚班演出,多是家庭生活小戏。
1906年,艺人张平欣带一班五调腔由顺德府(邢台)来到河南彰德府(安阳)一带,与内黄艺人来新、淇县艺人索起连相互搭班,辗转于林县、内黄、清丰等地演出。
1928年,来新的儿子来福田拜张平欣为师,改名来承恩。来承恩初唱小生,后改小旦,后唱红脸,唱响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
1949年,来承恩到淇县西岗乡郝街村落户,和浚县李桥村赵燕来一起创办了郝街五调腔剧团。从来承恩生前所立敬赠郝街父老乡亲的仁义碑上,可以了解一些五调腔在郝街村发展的情况。